房企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
借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
最新消息,又一百强房企扛不住了。
它就是北京当代置业有限公司,正在为一笔到期美元债寻求展期,引得大股东出手注资自救。
到底怎么回事,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至暗时刻到了吗?
01
当代置业10月11日发布公告,寻求将2021年10月25日到期、票息12.85%的优先票据赎回35%后,剩余部分到期日延长三个月。
根据公开信息查询,上述10月25日到期的美元债为当代置业在2019年4月25日发行,期限18个月,发行规模3亿美元。
赎回后剩余本金2.5亿美元,约16.2亿元人民币。
若目前10月这笔债券成功展期三个月,加上明年2月26日一笔2亿美元(约13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到期,这意味着,明年初当代置业将面临30亿的偿债资金压力。
从公司财务报表可以看出,当代置业也是采用高杠杆不健康发展模式的房企之一。
截至2021年6月30日,当代置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3%,净负债率93%,非受限现金短债比1.46,根据“三道红线”,属于亮黄灯的这一类。
流动负债有661.8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有64.76亿元。
再来看看公司的业绩状况。
当代置业于2000年在北京成立,2013年7月香港上市,目前市值12.16亿港元(截至10月12日),在国内重点布局五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代表物业有当代上品湾MOMΛ等。
今年1-6月,当代置业实现合约销售额约为人民币215.6亿元,同比增长约51.8%,合约销售面积约为20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约为52.7%。
这个业绩大概什么水准,放在百强房企排名里,只能垫底,比花样年这个难兄难弟还要低一点。
面对流动性危机,当代置业的第一、第二大股东张雷和张鹏,准备用8亿元的股东贷款为公司输血。
据2020年年报,张雷当年获取薪酬合计573.3万元,张鹏为592.8万元,二者合计持有公司股份66.94%,约占8.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7.2亿元)。
可以看出,8亿出资已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两位高管所有股份加上一年薪资。
在当代置业之前,已有房企爆出境外美元债违约事件。
今年2月、7月、8月,“环京龙头”华夏幸福、“四川一哥”蓝光发展和小型房企阳光100,分别宣布境外债券实质性违约;
随后新力控股和花样年官宣没有能力兑付到期美元债,彻底触发整个行业的信用危机。
02
高周转模式与各地楼市行情急转直下,房企资金链变得脆弱,借旧还新的游戏无法继续玩下去,等待房企的将是什么?
三年前,万科高喊着“活下去”,被行业嘲笑为贩卖焦虑。今天,活下去正成为一批房企内心深处的真实呐喊。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后半程,未来5-10年,城镇化率接近见顶,房地产行业面临大洗牌。
根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测算结果,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城镇化率为63.9%,按目前趋势推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67.8%,到2035年有可能达到74.39%。
未来10年左右,城镇化率会有10%的提升空间,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但是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机会已经不多了。
日本的城镇化率在达到75%以后,新房开工面积便不断走低。对于我国而言,房地产行业告别高歌猛进,正式进入去产能阶段。
这也意味着,一些财务激进,盲目扩张,管理粗放的房企或者一些规模较小的房企,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清洗出局。
市场非常残酷,这些房企的压力,大概就如这位高杠杆买房笃定房价永远涨的人一样,每天睡不着觉。
03
目前,国家政策虽然肉眼可见地变得温和了一些。
如房地产的融资和监管政策已经开始松动,央行9月底首提“两维护”,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部分城市房贷利率也出现下调信号,哈尔滨上周末更是打响救市第一枪。
但是,不可改变的是,在to B的房地产市场上,未来将以资金实力雄厚、稳健发展的国企为主导,一些财务状况良好的混合所有制房企会留下来,剩下的大量企业会退出。
在to C的销售市场上,仍然如此。经济实力强的人,不管政策怎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买错房的代价很低;而掏空六个钱包的刚需,则要有自己的判断,最起码要对房企品牌有所判断。
延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