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下半年南昌、九江两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昌九战略合作协议》之后,日前再次取得重大进展,两市召开推进“昌九一体化”部门对接会,以南昌昌北机场为核心,建立两市之间的临空经济区
南昌期望,在临空经济区的带动下,昌九一体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短期目标是要建成一个集聚人口100万、生产总值达千亿元的经济区,而远期目标,则是全力打造南昌这个核心增长极以期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起步晚、规格高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临空经济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对于缺乏海港、河港的内陆城市来说,意义更大。但受经济发展规模的限制,南昌启动临空经济区建设的时间已经比“中三角”(即长江中游城市群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这一经济区又被称为“中三角”)中的其他城市晚了许多。
环顾其他“角”,长沙空港城项目于2011年启动,总面积30.69平方公里,位于长沙市与黄花国际机场之间,西侧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面是高铁经济圈;今年3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合肥则配合新机场启用,投资8亿建设4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
武汉的“临空新城”版图在日前才最终敲定,其涵盖“两市三地”、1100平方公里的超大体积让其他城市倍感压力。而武汉的期望是到2020年,这座新城的GDP将达到3000亿元。
周边城市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南昌自然也会眼热。虽说在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建设的时机要慢上一拍,但南昌有了更多的可以借鉴的样本及参考对象,减少走弯路的可能。因此,在未来的规划上,南昌仍然充满机遇,临空经济区3平方公里的核心起步区启动建设之时,已经开始着手与北车、欧菲光、莱宝高科、艾炜特等一批大企业正在洽谈入驻,边建边招商的模式能最大可能的缩短与其他城市间的差距。
大整合、抓重点
新面貌迎接区域化竞争
去年,民建江西省委会发出建议,我市应借鉴武汉经验尽快出台《昌北临空经济园区发展规划》。其中就提到,园区产业应依托昌北国际机场、周边乡镇,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发展航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讯设备制造业、生产服务业、花卉种植业、特色农业等。
结合南昌、九江两地实际情况南昌市重点整合现有的大昌北地区小微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桑海开发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九江市涵盖共青城市全域和永修县、德安县部分区域。
在产业空间格局上,核心区包括昌北机场周边区域,面积约30平方公里范围,主要发展机场航空服务型产业。产业区包括大昌北地区、高新区的航空城,主要发展航空制造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食品等产业;拓展区包括沿昌九高速和昌九城际高铁形成的昌九城市发展带,主要发展大型开发区、专业市场、旅游休闲区等。
其中,南昌航空城是南昌在中部城市中最具竞争力的一个优势,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航空工业产品研发与制造、航空通用运营与服务、航空博览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的卫星城市。到2016年前,航空城将具备大飞机部件研制生产能力和国际航空转包制造能力。
经过整合的南昌临空经济区,虽然起步晚,但拥有区域规划与产业发展优势,面对激烈的区域化竞争,未来仍有一争之力。
昌九融合
南昌昌北再添一新城
临空经济区作为南昌、九江间联系的纽带,将推动经济圈内的地面交通网络建设,未来将呈现以机场为中心的环形和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结构。随着交通的不断完善,临空经济区与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逐渐相互渗透,在机场产业链和航空公司产业链之间将造就一条机场通向城市主区的走廊,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窗口。不仅在所在的区域经济产生互动,还具有与更大范围的经济区互动的优势。成为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平台和城市一体化的催化剂。
被引导的客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六大要素流”向临空经济区聚集。按照南昌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规划,到2025年,临空经济区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经济区集聚人口100万人,旅客吞吐量达到2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50万吨。
目前,南昌将重点加快建设以空港为中心的放射状立体交通枢纽,并正在考虑将轨道交通1号线提早延伸至机场,同时实现机场与昌九城际铁路的接驳。
在规划中,南昌计划将围绕机场10平方公里范围,率先建设航空新城,将建成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现代化、产业化的国际化新城区,将全面提升南昌城市综合品位以及国际影响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