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
18170928110
点击拨号

栽了跟头的房企多元化 十个有九个巨亏 还有一个亏到倒闭

   编辑:陈毅明 来源:地产大爆炸

一块面包,卖不出去或不想卖,就想捂着,捂着捂着就坏了。

可要是一块地,捂着捂着地就升值了。

一瓶水,今天卖1块钱,明天卖1块5,后天卖2块,越卖越贵,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但把水换成房子就可能了。

有没有发现,用开发商的思维去做其他行业,都很滑稽。

不过,滑稽的事情越来越多了。

01

2012年,万科创始人王石说:谁要是多元化,就算我死了,我还是会从骨灰盒里伸出手来干扰你。

不过,王石的继任者并未打算听从王石的骨灰盒建议。

2012年底,已经稳坐多年行业老大的万科开始转型提出城市配套服务商战略,从一家专注于住宅开发的公司,开始将业务触角延伸到商业、物流、文旅、投资、教育、养老、酒店、假装、滑雪度假、长租公寓等各个领域。

为了迎合多元化发展,万科更是推出“适错”和“赛马”机制刺激新业务的开展。

广深区域的张纪文提出“八爪鱼战略”的转型思维,上海区域的张海就提出了“热带雨林战略”,在“万亿市值计划”的构想下万科多元化呈现出万马奔腾之势。

一切,都看起来那么美好。

在万科忙着多元化的时候,隔壁老王也没闲着。

彼时,万达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王健林还凭此成为了中国首富。

不成想,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却鄙视为自己带来金钱与荣耀的地产业务,并迫切的想要摘掉“地产商”的标签。

为了撕掉“地产商”的标签,王健林主动下调房地产收入目标,并陆续涉足影视、体育、金融等多个领域。

万达,已经不仅仅是多元化那么简单,简直就像是大刀阔斧的砍掉房地产业务。

在多元化的转型道路上,王健林似乎已经开始看到了更美好的明天。

当最大的住宅开发商和最大商业地产开发商都在谈论多元化的时候,其他房企怎么办?

据克而瑞的数据统计,TOP30的房企70%都发布过多元化战略,TOP100的房企97%布局了多元化业务。

房企多元化转型,在白银时代的焦虑感中,从零星尝试到蜂拥而上,渐成燎原之势。

02

房企转型,有它的必然性。

始于98年住宅市场化改革,中国房地产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处于上升期。

房企,作为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享受的是躺着赚钱的改革与市场红利。

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区间,以及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再认识,整个房企过往躺着赚钱的红利期事实上已经远离了,所谓的白银时代来临了。

“行业天花板+政策影响+资金紧张+盈利能力低”多重因素集结,白银时代的行业降速带来的就是行业焦虑。

焦虑之下可能会病急乱投医,也可能思变,从聚焦地产主业到多元化的市场布局:一是,在单纯的地产开发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时,与时俱进探索新的业务,为后续增长提供新的载体;二是,逐渐摆脱对政策的依赖,避免把“所有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防止下次风险来临时,企业的盈利稳定性受到冲击;三是,在融资渠道持续收紧的背景下,通过更名去地产化布局多元化的方式,更好地解决房企面临的融资问题;四是,通过多元化布局,为企业发展增加更多赛道,保证经营的灵活性和增强自身竞争力。

总之,房企思变,求变,渐变,主客观与被主动,都在推动着多元化发展。

03

在多元化的大势所趋中,房企的路径并不复杂,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 围绕主业的多元化;

即在房地产链条上的产业延伸,比如物业服务、长租公寓、特色小镇、文旅地产、物流地产、养老地产等等。

所有的拓展都是围绕着房地产主营业务,典型的如万科。

万科的多元化布局非常的广泛,但都跳不开地产,更像是地产主业上的开枝散叶。

围绕主业多元化的优势是,房企既能通过多元板块提升地产主业的竞争力,又能让多元化业务依托于核心业务成长,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和机会成本,减轻企业运营压力。

二是,机会主义的多元化;

这类多元化往往带着讨巧的性质,跟着政策红利,哪里好做哪里是风口就投资哪里。

因为不需要实打实的参与,只要投钱,所以我们看到机会主义的多元化往往都是非相关性的行业,如卖矿泉水,做农业的,投资足球队,造车等等。

当然,机会主义的多元化还是以主业做支撑,主业就是他们开辟新战线的重要砝码。

三是,彻底转型。

基本上敢退出地产开发,彻底转型的多是中小房企,如:莱茵置业更名莱茵体育,证大置业转投金融领域,浙江广厦发力传媒等。

面对行业的马太效应,他们几乎是没有招架之力的,他们的生存空间不断的被打压。

算了,退出房地产,拿着从房地产行业赚来的钱到其他行业去,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当然,也有另类,就是隔壁老王家的万达,好好的商业地产老大不想干了,一门心思的就想到其他行业折腾。

04

房企多元化进行几年了,那些转型与多元化的房企干的如何呢?

很意外,答案有些尴尬。

万科在去年高喊“活下去”,活下去的方式就是“收敛聚焦,巩固提升基本盘”。

当年一些轰轰烈烈的多元化业务就这样以“收敛聚焦”的名义陆续被叫停了,“万村计划”是其中的典型。

我们观察万科的2019年半年报,95.5%的营收来自于房地产业务的结算收入,除了物业板块盈利,物流板块与成本持平外,其他板块全部都是亏损。

四年前,万科期望这些多元化业务在息税折旧前利润规模达到100亿元左右,并培育出多家上市公司。

如今的成绩单与当年的期望相去甚远,当年行业老大的江湖地位也被易了主。

再比如万达,当年转型的极为彻底,不仅把文旅地产项目都卖给了融创,还把团队也一并卖给了融创。

我们一度以为万达就要告别房地产,终于可以撕下“地产商”的标签时,王健林又悄悄的回来了。

据统计,今年以来,万达已经与辽宁、四川、陕西、广州、甘肃等多地政府签下大单,签约项目的总投资金额高达3550亿元,涵盖万达城、万达广场、万达文旅城等当初所有的地产业态。

换句话说,隔壁老王离开地产的这几年,一直在各个多元化的行业里兜兜转转。

最后,转的差点把自己搞到破产,从首富到首负。

四处碰壁后,又老老实实的回归做回“地产商”了。

这次,王健林大概是认命了。

认命的不止王健林,朗诗的田明也似乎是认命了。

原以为多元化可以破局朗诗,没成想却把朗诗的主业地产给耽误了。

朗诗的行业排名在近三年里连续下滑,今年上半年业绩更是未达预期。

于是乎,朗诗不仅把多元化的业务剥离了,还把公司名重新更名回“朗诗绿色地产”。

至于那些彻底转型的小房企,结局可能更为悲惨,莱茵地产的体育梦跌跌撞撞至今未找到法门,浙江广厦的影视梦至今还是梦。

事实证明,地产主业都做不好的,谈何多元化和转型。

05

房企多元化之前,我们原以为有钱有资源就够了,房企从地产赚来的钱砸向其他行业都会砸出金花来。

没成想,金花没见着,水浪声阵阵。

回过头来,我们再思考,或许是房企转了身子,脑袋还停留在了地产。

固化的房地产思维是干不了其他行业的,粗放的房地产经营更是无法适应其他行业的精耕细作。习惯了锦衣玉食,哪还受得了粗茶淡饭。

麦肯锡的研究表明,全球80%的转型是失败的。只不过,80%的企业都认为自己会成为那成功的20%。

在万科和万达都在巩固和回归地产基本盘的时候,也还有在多元化的道路上继续往前冲的。

比如恒大,卖水卖油卖亏了后,甩手就把亏损的业务卖掉,转而继续搞起了新能源汽车,玩的反而还更大了。

再比如碧桂园,住宅业务成了全球老大后,转而就搞起了地产、新农业与机器人三驾马车。

或许是转型的比较晚,他们的多元化,至今能听到的就只有砸钱进入的声音。

有人说,有钱人的多元化,其实就是多元化的融资,借着多元化的由头又把收紧的融资通道打开了。

听着像笑话,有人却当真了!

上一篇:最贵学生宿舍 1万6一年 网友直呼住不起

下一篇:江西省服务业增加值近万亿 吸纳就业人员超千万

相关资讯

江西省服务业增加值近万亿 吸纳就业人员超千万

2019-08-27
212

南昌经开区龙潭公园即将开工 包含六大特色功能区

2019-08-27
264

投资30亿 赣州将建设UR小镇

2019-08-27
212

南昌将新增26条公交专用道 有你家附近吗

2019-08-27
222

香港楼市:8月商铺交易额跌46% 住宅跌逾10%

2019-08-27
225

九江新增2条公交线路 去庐山北门可坐公交直达

2019-08-27
241

猜你喜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