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历久弥新。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11日,中宣部组织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本报记者“兵”分两地深入采访。今起,我们将开辟“记者再走长征路”专栏,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重新出发,再次走进那段震撼人心的红色历史,见证沿途老区人民脱贫攻坚的不懈奋斗。
●于都采访篇
一家八烈士信仰深植血脉
张复信谈起祖辈和父辈,老人红了双眼。张复信说,他细公(爷爷的弟弟)张相保,17岁参军,任红一军二师三团团长,于1933年广东水口战役英勇牺牲,时年23岁;父亲张长生,16岁参军,独立团战士,1934年牺牲于吉安;叔叔张水生,红军长征挑夫,于长征途中不幸牺牲;哥哥张复芹,20岁参军,红五军团战士;另有其叔父一人、堂叔三人,皆是红军战士,共8位亲人被评为烈士。
记者采访时,张复信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枚勋章,他说:“这是彭德怀元帅颁发给我细公张相保的,是细公留给整个家族的荣誉,更是全家人前仆后继参加红军的动力。这份荣耀,已经深深植入我们血脉当中。虽然失去这么多亲人,但是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受父亲影响独生子参军
谢运太,今年81岁,是红军战士谢应辉的儿子。谈起父亲,谢运太很自豪,他说:“父亲谢应辉是爷爷的独子,红军打仗时,为给红军供盐,爷爷把做房子用的土通过煎熬冷却产生的一层薄薄的盐刮下来,供给红军部队,爸爸从小就和爷爷一起熬盐。等到爸爸长大了,他坚持去参加红军,爷爷虽然舍不得,但也没有阻止。就这样,爸爸跟着红军打仗去了。幸运的是,爸爸没有牺牲。”谢应辉并没有留下什么给儿子,但他的身份证一直被谢运太珍藏着,这是对父亲的思念,更是对父亲积极参与红军革命精神的传承,希望这份精神永远传下去。
●瑞金采访篇
忆八子参军传承红色精神
瑞金是著名的红色古都,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在瑞金,家有红军。”这份情怀在当代也通过红色故事在传递着。11日的采访中,记者再次被“八子参军”的故事感动良久。
据介绍,当时在沙洲坝的下肖区有个叫杨荣显的老人,他有八个儿子。在苏区时期,从第一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八个儿子全部参加红军,先后壮烈牺牲,令人唏嘘。
不忘初心永远当红军
在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有一个特别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身穿红军装,脚穿草鞋,撑着一面“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见到记者们过来,就一直挥舞着手中的红旗引路,俨然时光已经穿梭回革命年代。
他叫杨华,家住瑞金市象湖镇,集讲解员、旗手、演员多重身份于一身,是家喻户晓的红军后代。他说,自己的爷爷曾经跟随红军长征,从此红色情怀就一直传承下来。“我经常穿着红军装,手举红军旗来到一些游客聚集地,就是为了让大家生动形象地记住那一段光辉的历史岁月。我的心愿是做红军的传人,永远不会忘怀前辈们为我们作出的贡献。”杨华说,他会把这种红色情怀一直坚持下去。
超田村18杆红缨枪的故事
在超田村村民欧阳斌家里,厅堂前整齐地摆放着18杆红缨枪,铁质枪头已然生锈,但红缨鲜艳如新。“这18杆红缨枪,藏着感人至深的红色历史故事。”欧阳斌说。
1930年初春,领头习武的欧阳克淇率领乡亲们参加红军。原来,自从共产党来了以后,欧屋岽下重新焕发生机,乡亲们分到了田地,挺起了腰杆,开始创建新的幸福生活。可是,国民党不甘心失败,屡屡“围剿”中央苏区。于是,十八把梭镖组成的队伍迈开双脚,大步走向红军营地。战斗中,梭镖队员个个身怀绝技,人人英勇善战,被称为欧屋岽下的“十八勇士”。在后来的战斗中,岽下梭镖队先后牺牲了十七人。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岽下梭镖队,没有忘记超田村。在新时期脱贫攻坚战场上,不让一个村掉队,如今,原为“十三五”贫困村的超田村,于2018年整村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48%。
【记者手记】
媒体人要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者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瑞金了,依然心潮澎湃。叶坪一苏大会址、红井、18杆红缨枪的故事……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红色地标再一次触动着我的内心。 在红军烈士纪念塔前,我了解到当年仅24万人口的瑞金,参加革命的有11.3万人,牺牲5万余人,彼时血与火、生与死的场面,仿佛又重现在眼前。 来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红井,感受到共产党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廉洁高效的精神风貌,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在云石山乡超田村听18杆红缨枪的故事, 当讲解员饱含深情地讲到长征精神已成为我们奋发图强、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时,许多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一天下来,虽然匆匆,却一直被感动着、激励着,同时也在思考着。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唤起人们对先辈丰功伟绩的记忆,通过新闻舆论的力量重温过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记者重走长征路,不仅是寻访不忘初心的根源,还会为我们在精准扶贫和全面实现小康的伟大战役中提供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因此,我们要持之以恒,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人。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长征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