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考填报志愿之际,广大考生和家长对专业的选择正是如火如荼。但这个时候,如何认识“专业”本身,也值得探讨。
今天,从专业方面,笔者想说一些掏心窝的话,送给即将踏入大学的年轻人们。
小时候,老爹总跟我念叨,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一直到我考上大学之前,家里人都始终在教导我,一定要学好专业技术,一定要有一技傍身,最好是做个医生或者老师,不管哪朝哪代,总不愁没得饭吃。
虽然我后来没能做成医生或者老师,但也算是搞专业技术多年,不断的与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接触,偶尔也和那些热血沸腾填报专业、决心走专业技术发展路线的高中毕业生们有过交集,看过一些错误认知、错误判断导致的惨剧。
所以,在这里,我想用最大的音量喊一句话:不要“迷信”专业技术!!
1
热爱自己的民族,不是种族主义;热爱自己的民族,并且觉得别的民族都不行,就成了种族主义了。
类似的,精专于专业技术没有问题,但是觉得自己专业技术精专了就理所当然的远远比其它角色、工种更重要更牛逼,这就是“迷信”专业技术了。
一技傍身,确实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但是觉得只要我的专业技术足够牛逼足够强,全世界就理所当然的围着我转了,100%是错觉。
而产生这种错觉的人,会将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狭窄的专业技术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中去,不排除有可能取得非常丰硕的技术成果。他们总更觉得,就算不能做到LINUS或者劈柴哥的境界,混个A股主板上市或者被企鹅收购,总可以吧?
然鹅,我们往往会尴尬的发现,这样的技术尖子在整个人类社会当中,似乎总得不到相应的评价和回报。
有人简单的将其归咎于“智商高、情商低”。这是不正确的。
▲谢耳朵最后过上幸福生活是改变了认知,而非提高了情商
这更多的是因为年轻人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认知出了偏差,或者是智商还不足够高,以至于无法处理狭窄专业领域以外的困难问题,跟所谓的“情商”没有半毛钱关系。
比如说,一位计算机高手,如果“迷信”技术,就会觉得“只要我这代码敲得666,架构设计得漂亮,技术总在最前沿,我老子就是公司第二——除了CEO就属我最大、最重要——什么行政、财务、营销,就应该围着我转。
结果呢?多半是项目一结束,就卷铺盖走人了。
这是一种因为错误认知而导致的长期错误发展,最终会造成对人类才华和能力的巨大浪费。
而且这种浪费时至今日依然在持续发生着。
2
在我们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回忆一下,自己初中高中的政治课本里,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大佬是怎么定义“人”的?
有手有脚,直立行走,能够劳动?
不是,现代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换一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本质上讲是因为我们在这个社会当中有角色,被这个社会所需要——之所以会被需要,是因为有所长、有所用。
而这种“有所长”,远远不是局限于狭义上的专业技术。
最近看了本讨论冷兵器时代战术的书,其中有专门的一个小节分析李广,观点很有意思。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是这样描述李广的:
• (李)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阵),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
意思就是,李广同志射箭技艺天生牛X,并且人狠话不多,一心一意研究(骑射)专业技术。
后来,李广在战争中多次发挥出神勇的骑射表现,曾经带百骑深入匈奴,连射三名匈奴的“射雕者”——相当于一人干掉对方三名优秀狙击手还成功归来啊。
然而,李广平生对匈奴作战多次,不仅未立大功,反而数次覆军败绩。搞得后人一说就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好像是大汉朝委屈了这位专业拔尖人才。
仔细分析战例会发现,李广似乎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杰出的专业技术人士”,而不是统帅,他没有考虑到所部的绝大多数汉家将士并没有他那样的骑射才能。而将士们需要的是能够捕捉敌人弱点,发扬己方“军纪严明、组织坚忍”长处的统帅。
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在骑射技术上显然不能与李广匹敌,但是他们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表率——麾下所有的汉家骑兵都继承了步军战阵坚韧而血腥的冲锋肉搏战术,放弃了胡人所擅长的骑射计巧,并借此一次又一次克敌制胜。
而李广继续迷恋着他几近神技的专业特长,既不甘接受组织和纪律的约束,又不太不愿意去和僚、上下级多做沟通,最终以失利自杀而结束了充满争议的一生。
▲山东孙家村汉代画像石刻中的骑兵以近战方式戟杀对方骑射手
$3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迷信”专业技术的错觉?
这是由于时代背景和宣传的特性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的,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极大的摧毁了知识分子的心灵和肉体,直接导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科学技术工程多个专业领域全方位的落后。
▲群众批斗知识分子臭老九
读书人们还在提心吊胆的生怕又被“运动了”,这个时候要解放他们,在宣传口径上就得赋予社会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赞誉。
早年徐迟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讲述陈景润先生献身专业研究的故事,并且把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突破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顿时让无数没有专业概念的普通群众对从事专业技术的收益有了一个十分形象的认知。
▲徐迟和陈景润(左)
在工业化基础已经开始落后、现代化建设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构建性的理工科技术型人才顿时就“物以稀为贵”。改革开放中,有专业技术特长显然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宣传影像和现实案例的口口相传,终于让人们就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传播四海。
但是总挡不住有格外清醒的人。
就在今年,某房产大V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早年他在公司的时候,部门经理非常器重他。在一次岗位调整前夕,悄悄把他拉到程控机房,想把一门足以保住饭碗的操作绝活传授与他。而年轻的他生生拒绝了经理的好意,弄得对方十分受伤和不理解。
而在他看来,这一件事再明白不过:每个公司都有穿着蓝色工作服、戴着厚厚眼镜的专业技术大神,然而,他们是获得社会收益和公司回报最多的人吗?
我们先不搞价值取向大辩论,就回答一个现实观察问题,他们是吗?
不是。最精专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是最高收益人群。
即便是最近两年,北京圈子里流出了无数关于西二旗程序猿们的传说。
据说那是一个个“月薪5万却过得像5000块钱”的群体;据说他们和搞金融的那帮骚浪贱完全不是一个路数;据说他们才是新兴技术、中国制造2050年的核心主力。
但是如果你们仔细的思考一下,大概也能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便是在那些新兴的科技公司里,收入水平最高的,也绝对不会是这些第一线的技术员。甚至于在华为中兴这样的科技型公司里,就很少有40多岁的纯粹专业技术人员。
为什么?
凭什么?
4
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所有产生效益的系统,其复杂度都越来越高,几乎再也不能出现“一位大神通吃天下”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些读过书、关注技术发展的人,总觉得近几十年来再也没有出过200年前那些全方位、多学科、跨领域的大神了。
▲希尔伯特、庞加莱、高斯等大神平均横跨四个学科方向
换一句话说,这个时代要求的是“团队作战”甚至“大兵团作战”。
而在团队作战里,组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一定要压到个人的技术能力特长的。
即便是从最现实的市场角度出发,也绝不允许在团队或者组织机构当中,出现一个“重要到不可替代”的人,从而成为对手攻击、破坏的关键枢纽节点;任何时候,都应该有可靠的、可行的备份,即便性能效果稍差,也一定要保持系统运行的可持续性和鲁棒性(稳健)。
甚至于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对于年轻的学子而言,专业技术是一种人生相对容易获得的资源——只要你高度的专注,只要你能够把握到相应的机会,你就可以取得专业技术上的成就,并且,把这一个专业技术作为你获得其他更广阔更丰富资源的敲门砖——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因为长期的教育灌输,而产生了对其他资源和能力的莫名其妙的歧视。
一定要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从理论,到技术,到工程,甚至到最后的产生效益走上商业化道路,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这中间需要机遇、需要忍耐、需要政策、需要资金、需要人手、需要管理,而且还需要相应的技术壁垒和特长——做成功一件事情,技术只是诸多重要资源中的一项而已,绝不是全部。
甚至于说,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为了保持稳健性,技术角色都必须处在一种可替代、有备份的状态。
因此,“迷信”专业技术一定是错的。
那么,是不是说,学专业技术就没有必要,没有意义了呢?
显然不是的。
任何时候,我们之所以在组织、在市场当中会被需求,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有特长、有专业技术、有正确的知识结构。
每年大学新生,都要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军训,我那个时候也不例外。
军训的时候,总会唱一首歌,叫做“打靶归来”。其中的歌词唱道:“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我们歌儿唱得好,夸我们枪法数第一”。
如果一个士兵精益求精的勤学苦练,枕戈待旦,夜以继日,最后终于练成了百步传扬的枪法。
你有没有想过,然后呢?
然后,你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狙击手。被远离第一线的指挥所里素末谋面的将军们,如同一颗棋子一样,投进战场的绞肉机里。
如果你也想成长为一名将军,光打枪准是不够的,要能管理、善指挥、会“站队”。
然鹅,如果连枪都拿不住,连个基本的专业技能都不具备,那也没有多大可能成长为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
当然,如果你就安安心心想当一辈子棋子,就只当我没说。
5
新时代的伟大领袖教导我们,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
如果,我们对个人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没有一个正确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将来快速成长所必须掌握的理念观念,没有一个清晰的梳理,那么就很容易走弯路、掉坑里。
因此,我觉得,一个年轻的学生进到大学,最重要的事情,是从一个纯粹的学生转变为一个正确认知的社会人——学会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
具体的,要掌握的就是五样东西: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的爱情观,正确的奋斗观,正确的系统观和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
在漫漫人生的征途中,技术真的只是一部分。
如果给我一次机会,穿越回18年前,我一定会把今天这篇文章打成3号字那么大,扔到当年的我脸上,威逼利诱让丫至少抄写3遍。
然后再用最大的音量告诉这货:不要“迷信”专业技术!!那只是你人生的重要资源之一!!之一!!!!